近日,汽车行业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关注:三菱汽车宣告退出中国市场。这一决策背后,映射出传统车企在华发展的困境与新能源浪潮下的行业变革。

7 月 22 日,三菱汽车发布公告,鉴于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汽车的快速转型,决定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,停止发动机业务运营。这一行动标志着三菱汽车正式告别中国汽车生产舞台。随后,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发生显著工商变更,企业名称变更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,原三菱相关股东退出,新股东持股结构形成,经营范围也有所改变。

回溯历史,上世纪 70 年代,三菱汽车开启中国业务,凭借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业务踏入中国汽车本土化进程。1997 年 8 月,三菱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在沈阳成立沈阳航天三菱,主要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。此外,其在整车业务上也有所布局,将部分非原装进口三菱轿车业务交予东南汽车运营,引入多款车型。但因在东南三菱持股比例低,话语权受限。

2012 年 5 月,广汽三菱成立,三方合资经营。2018 年,广汽三菱销量达 14.4 万辆,迎来在华巅峰。然而,此后由于技术支撑不足、产品更新缓慢,加之中国本土车企强势崛起,自 2019 年起销量下滑,2023 年陷入经营危机。尽管此前多次辟谣,但最终仍无法避免业务结构调整,终止本土生产。

三菱汽车的退出,是传统车企在华发展困境的写照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中国本土企业如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、奇瑞、长安等,凭借自主研发与创新,在电池技术、智能网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。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,还逐步迈向国际。对于车企而言,这一案例警示:在快速变革的市场中,技术创新与紧跟市场趋势是立足根本。同时,也提醒国内车企,持续创新才能保持优势,而传统车企需加速转型,以适应新能源时代的发展需求。